<th id="r9zl1"></th>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政策公告
     

    陜西:淘汰11萬輛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 加快新能源物流車的使用

    2019-06-28 | 責任編輯:admin | 瀏覽數:4865 | 內容來源:本站編輯發布


    近日獲悉,陜西省生態環境廳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陜西省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2019年底前,全省累計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8.8萬輛(其中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重中型營運柴油貨車7.4萬輛),“油改氣”的老舊燃氣車1.6萬輛。2020年底前,全省累計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11萬輛,“油改氣”的老舊燃氣車2萬輛。

    方案還提到,加快推進城市建成區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車輛采取新能源、清潔能源汽車或甲醇汽車,使用比例達到80%。其中,2019年底前,關中地區各市建成區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車使用比例達到80%。積極推廣應用新能源物流配送車。加快充電站及甲醇加注站建設,優先采用新能源汽車、甲醇汽車和達到國六排放標準的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汽車。

    原文如下:

    陜西省生態環境廳、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陜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陜西省公安廳、陜西省財政廳、 陜西省交通運輸廳、陜西省商務廳、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西安鐵路監督管理局

    關于印發陜西省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 實施方案的通知

    陜環函〔2019〕183號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相關工作部門、直屬機構: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陜西省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陜西省生態環境廳 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陜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陜西省公安廳

    陜西省財政廳 陜西省交通運輸廳

    陜西省商務廳 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西安鐵路監督管理局

    2019年5月29日

    陜西省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

    為推進柴油貨車超標排放治理,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根據《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環大氣〔2018〕179號),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按照源頭防范、綜合治理,突出重點、聯防聯控,全防全控、嚴懲重罰,遠近結合、標本兼治的原則,積極開展清潔柴油車、清潔柴油機、清潔運輸、清潔油品行動,全鏈條治理柴油車(機)超標排放,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促進全省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到2020年,全省在用柴油車監督抽測排放合格率達到95%以上,排氣管口冒黑煙現象基本消除;柴油和車用尿素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違法生產銷售假劣油品現象基本消除;鐵路貨運量比2017年增長25%,初步實現中長距離大宗貨物主要通過鐵路進行運輸;完成高排放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任務。

    二、清潔柴油車行動

    (一)加強新生產車輛環保達標監管。

    嚴格實施國家機動車油耗和排放標準。嚴格實施重型柴油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不滿足標準限值要求的新車型禁止進入道路運輸市場。(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公安廳參與,各市政府負責落實。各市政府包括各設區市人民政府,韓城市人民政府,楊凌示范區、西咸新區管委會;以下均需各市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2019年7月1日起,全省提前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參與)

    強化機動車環保信息公開,機動車生產、進口企業應當依法依規向社會公開排放檢驗、污染控制技術和汽車尾氣排放相關的維修技術信息,并對信息公開的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完整性負責。(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西安海關參與)

    加強對非免檢新車注冊登記前排放檢驗的監督檢查,指導排放檢驗機構通過國家機動車環境監管平臺逐車核實環保信息公開情況,查驗污染控制裝置、上線排放檢測,確保車輛配置的真實性、唯一性和一致性。對新車污染控制裝置與公開的環保信息不符,或者排放檢測不合格的,檢驗機構不予通過排放檢驗,不予出具安全技術檢驗合格證明。(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公安廳、省市場監管局參與)

    嚴厲打擊生產、進口、銷售不達標車輛違法行為。加大對全省機動車生產、進口、銷售企業的監督檢查,抽查核驗新生產、進口、銷售車輛的OBD、污染控制裝置、環保信息隨車清單等,抽測部分車型的道路實際排放情況,每年至少檢查2次,主要車(機)型系族年度抽檢率達到80%。嚴厲打擊污染控制裝置造假、屏蔽OBD功能、尾氣排放不達標、不依法公開環保信息等行為,生產、銷售柴油車型系族的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省生態環境廳(生產)、西安海關(進口)、省市場監管局(銷售)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參與)

    (二)加大在用車監督執法力度。

    2019年6月底前,實現生態環境部門檢測取證、公安交管部門實施處罰、交通運輸部門監督維修的聯合監管執法模式。各市生態環境部門應將抽測或采集的超標排放車輛信息抄送給公安交管和交通運輸部門,并定期發布,告知車輛所有人及所屬單位,限期到與交通運輸部門聯網的具有相應資質能力的維修單位進行維修治理,經維修合格后再到排放檢驗機構進行復檢。各市公安交管、交通運輸部門應當協助聯系車輛所有人和所屬單位,并依據職責對駕駛排放檢驗不合格機動車上路行駛的交通違法行為依法處罰,監督維修治理。對于登記地在省外的超標排放車輛信息,各市應及時上傳到省機動車環境監管平臺,省生態環境廳負責上傳到國家機動車環境監管平臺。(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參與)

    2019年,建成覆蓋全省的執法信息系統平臺,2019年9月底前,全省統一配置移動執法終端和OBD檢測儀、尿素速測儀、氮氧化物檢測儀、黑煙車抓拍儀等執法裝備,提升全省執法信息化水平,實現全省執法信息交互。公安交管、交通運輸部門要積極為生態環境部門提供信息化數據保障。(省生態環境廳牽頭)

    加強超標車輛監管,實現超標車輛維修、復檢閉環管理,對未在規定期限內維修并復檢合格的車輛,交通運輸、生態環境部門將其列入監管黑名單并將車型、車牌號、所屬單位等信息向社會公開,同時依法予以處理或處罰。對列入監管黑名單或一個綜合性能檢驗周期內3次以上監督抽測超標的營運車輛,交通運輸、生態環境部門將其所屬單位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對于一年內超標排放車輛占其總車輛數10%以上的運輸企業,交通運輸、生態環境部門將其列入黑名單或重點監管對象,并將相關信息抄送公安交管部門。(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公安廳參與)

    強化生態環境、公安交管、交通運輸部門常態化聯合路檢路查執法,嚴厲打擊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基本消除柴油車排氣口冒黑煙現象。對查處的超標排放車輛進行處罰,并督促維修整改,對逾期未整改上路行駛的車輛依法從嚴處罰。開展道路行駛車輛排放監督抽測,重點檢查柴油貨車污染控制裝置、OBD、尾氣排放達標情況。(省生態環境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

    督導柴油車超過20輛的重點企業,建立車輛維護、燃料和車用尿素添加使用臺賬,鼓勵企業通過網絡系統及時向當地市級生態環境部門傳送臺賬信息。對于物流園、工業園、貨物集散地、公交場站等車輛停放集中的重點場所,以及物流貨運、工礦企業、長途客運、環衛、郵政、旅游、維修等重點單位,生態環境、交通運輸部門按照“雙隨機”模式聯合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監督抽測。對于日常監督抽測或定期排放檢驗初檢超標、在異地進行定期排放檢驗的柴油車輛,作為重點抽查對象。(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交通運輸廳參與)

    各市應建立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合執法工作機制。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各市應加大綜合執法檢查力度,對于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依法嚴格處罰。各市生態環境部門可根據重污染天氣應急需要,督導重點企業建設管控運輸車輛的門禁和視頻監控系統,監控數據至少保存1年以上。(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參與)

    鋼鐵、建材、焦化、有色、化工、礦山等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重點企業以及城市物流配送企業,應制訂錯峰運輸方案,原則上不允許柴油貨車在重污染天氣預警響應期間進出廠區(保證安全生產運行、運輸民生保障物資或特殊需求產品,以及為外貿貨物、進出境旅客提供港口集疏運服務的國五及以上排放標準的車輛除外)。(省生態環境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參與)

    加強對高排放車輛的監督抽測,秋冬季各市監督抽測柴油車的數量,不低于當地柴油車保有量的80%。(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公安廳參與)

    (三)強化在用車排放檢驗和維修治理。

    加強排放檢驗機構監督管理,2019年10月底前,排放檢驗機構應在企業網站或辦事業務大廳顯示屏通過高清視頻實時公開柴油車排放檢驗全過程及檢驗結果。采取現場隨機抽檢、排放檢測比對、遠程監控排查等方式,實現省、市、縣三級監管全覆蓋。將異地車輛開展排放檢驗比較集中、排放檢驗合格率異常的排放檢驗機構,作為重點對象加強監管。各市定期對排放檢驗合格后1周內道路行駛超標車輛情況進行匯總研判,倒查排放檢驗機構責任。(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市場監管局參與)

    嚴格執行《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載減速法)》(GB3847-2018)和《汽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雙怠速法及簡易工況法)》(GB18285-2018),將柴油車氮氧化物排放納入在用汽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嚴厲打擊排放檢驗機構偽造檢驗結果、出具虛假報告等違法行為,依法依規撤銷資質認定(計量認證)證書,予以嚴格處罰并公開曝光。(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生態環境廳參與)

    督導維修企業建立完善機動車維修治理檔案制度,加強監督管理,嚴厲打擊篡改破壞OBD系統、采用臨時更換污染控制裝置等弄虛作假方式通過排放檢驗的行為,依法依規對維修單位和機動車所有人進行嚴格處罰。(省交通運輸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

    2019年10月底前,各市全面建立并實施機動車排放檢測與強制維護制度(I/M制度)。I站應覆蓋區域內所有排放檢驗機構,由生態環境部門實施聯網監管。M站應覆蓋區域內一、二類維修企業,由交通運輸部門實施聯網監管。I站和M站數據應實時上傳至當地生態環境和交通運輸部門,實現數據共享和閉環管理。I站應出具排放檢驗結果書面報告,不合格車輛應到M站進行維修治理。M站應按照I站出具的檢測報告進行車輛維修,車輛經治理合格并上傳信息后,再到同一家I站進行復檢,經檢驗合格方可出具合格報告。監督抽測發現的超標排放車輛也應按要求及時維修。(省交通運輸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市場監管局參與)

    (四)加快老舊車輛淘汰和深度治理。

    按照《陜西省高排放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實施計劃(2018-2020年)》確定目標,加快淘汰老舊柴油貨車和燃氣車。2019年底前,全省累計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8.8萬輛(其中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重中型營運柴油貨車7.4萬輛),“油改氣”的老舊燃氣車1.6萬輛。2020年底前,全省累計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11萬輛,“油改氣”的老舊燃氣車2萬輛。(省公安廳牽頭,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參與)

    各市要全面停止在用車輛“油改氣”,自本方案印發之日起,新改裝的“油改氣”車輛,不得通過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參與)

    推進里程低、殘值高等具備條件的柴油車深度治理,并安裝遠程排放監控設備和精準定位系統,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實時監控油箱和尿素箱液位變化,以及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情況。(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公安廳參與)

    (五)推進監控體系建設和應用。

    加快建設完善“天地車人”一體化的機動車排放監控系統,實現全省機動車排放檢驗聯防聯控。各市根據工作需要在柴油車通行主要路段建設遙感監測點位,并實現國家、省、市三級聯網,2019年5月底前,完成已下達的遙感監測點位建設任務。2019年底前,50%以上具備條件的重型柴油車安裝遠程在線監控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2020年1月1日起,將未安裝遠程在線監控系統的營運車輛列入重點監管對象。全省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要確保三級聯網數據實時、穩定傳輸。監督抽測超標車輛應在當地維修復檢合格后,方可參加排放檢驗。(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財政廳、省交通運輸廳參與)

    各市通過信息平臺每日報送定期排放檢驗數據和監督抽測發現的超標排放車輛信息,實現登記地與使用地對超標排放車輛的聯合監管。通過大數據追溯超標排放車輛生產或進口企業、污染控制裝置生產企業、登記地、排放檢驗機構、維修單位、加油站點、供油企業、運輸企業等,實現全鏈條環境監管。加強對排放檢驗機構檢測數據的監督抽查,重點核查定期排放檢驗初檢或日常監督抽測發現的超標車、省外登記的車輛、運營5年以上的老舊柴油車等。各市對上述重點車輛排放檢驗數據的年度核查率要達到85%以上。(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公安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西安海關參與)

    (六)推動相關行業集約化發展。

    加快推進柴油貨車生產企業轉型升級和產品結構優化,鼓勵運用市場化手段,進一步提高柴油貨車制造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集中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鼓勵支持排放檢驗機構通過市場運作手段,開展并購重組、連鎖經營,實現規;、集團化發展。著力培育一批檢驗服務質量好、社會誠信度高的排放檢驗機構成長為地方或行業品牌。(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生態環境廳參與)

    鼓勵支持技術水平高、市場信譽好的維修企業連鎖經營,嚴厲打擊清理無照、不按規定備案經營的維修站點。(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市場監管局參與)

    三、清潔柴油機行動

    (七)加強新生產發動機和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管理。

    2020年底前,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第四階段排放標準。加強對新生產銷售發動機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的監督檢查,重點查驗污染控制裝置、環保信息標簽等,并抽測部分機械排放情況。加大省內發動機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生產、進口企業的監督檢查,每年至少檢查2次,覆蓋全部生產、進口企業,抽檢其生產、進口主要機型系族達到80%;對在省內銷售但非本省企業生產的非道路移動機械主要系族的年度抽檢率達到60%。(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市場監管局、西安海關參與)

    嚴懲生產、銷售不符合排放標準要求發動機的行為,將相關企業及其產品列入黑名單。嚴格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信息公開制度,嚴厲處罰生產、進口、銷售不達標產品行為。生產、銷售發動機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機型系族的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嚴格實施船舶發動機第一階段國家排放標準,提前實施第二階段排放標準。嚴禁新建不達標船舶進入運輸市場。(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西安海關、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參與)

    (八)加強排放控制區劃定和管控。

    關中地區在用工程機械,凡達不到《非道路柴油移動機械排氣煙度限值及測量方法》(GB36886—2018)規定的Ⅲ類限值標準的,2019年6月1日起禁止在各市建成區內使用,10月1日起禁止在各市行政區域內使用。陜北、陜南地區各市于 2019 年底前,依法劃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2020年6月1日起,凡達不到《非道路柴油移動機械排氣煙度限值及測量方法》(GB36886—2018)規定的Ⅲ類限值標準的在用工程機械,禁止在劃定的區域內使用。重點加強對非道路移動工程機械排放狀況的監督檢查,冬防期每月抽查率達到50%以上,嚴查工程機械超標排放和冒黑煙現象。(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公安廳參與)

    關中地區于2019年10月底前,陜北、陜南地區于2019年12月底前,完成非道路移動機械摸底調查和編碼登記。(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參與)

    加強漢江、渭河陜西段等船舶排放管理,采取禁限行等措施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水利廳參與)

    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止使用區域內,鼓勵優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港口、機場、鐵路貨場、物流園新增和更換的岸吊、場吊、吊車等作業機械,主要采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機械。(省交通運輸廳、民航西北地區管理局、西安鐵路監督管理局牽頭,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參與)

    采取處罰撤場、納入失信企業名單等綜合手段,確保工程機械達標排放。推進工程機械安裝精準定位系統和實時排放監控裝置,2020年底前,新生產、銷售的工程機械應按標準規定進行安裝。鼓勵進入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止使用區域內作業的工程機械安裝精準定位系統和實時排放監控裝置,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參與)

    (九)加快治理和淘汰更新。

    按規定通過實施農機購置補貼等推動老舊農業機械淘汰報廢,禁止給源自省外的國三以下二手農機辦理轉移登記手續。采取限制使用等措施,推進具備條件的老舊工程機械污染治理,促進老舊燃油工程機械淘汰。(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參與)

    推進鐵路內燃機車排放控制技術進步和新型內燃機車應用,加快淘汰更新老舊機車,具備條件的加快治理改造,協同控制顆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基本消除冒黑煙現象。鐵路煤炭運輸應采取抑塵措施,有效控制揚塵污染。(西安鐵路監督管理局、省交通運輸廳牽頭,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參與)

    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鼓勵淘汰使用20年以上的內河航運船舶,依法強制報廢超過使用年限的航運船舶。加強老舊漁船管理,加快推進漁船更新改造。推廣使用純電動和天然氣船舶。(省交通運輸廳牽頭)

    (十)推動機場岸電建設和使用。

    推廣地面電源替代飛機輔助動力裝置,關中地區民航機場在飛機?科陂g主要使用橋載電源(岸電)或儲能電源。(民航西北地區管理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參與)

    四、清潔運輸行動

    (十一)提升鐵路貨運量。

    推進中長距離大宗貨物、集裝箱運輸從公路轉向鐵路。加大貨運鐵路建設投入,加強煤礦、鋼鐵、電解鋁、電力、焦化等重點行業企業鐵路專用線建設,2019年實現已配套建成鐵路專用線的企業主要由鐵路運輸大宗物料,未配套建設鐵路專用線的要盡快完成規劃;到2020年重點行業企業鐵路運輸比例達到50%以上。(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西安鐵路監督管理局牽頭,省財政廳、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參與)

    (十二)推動發展綠色貨運。

    加快有關交通運輸規劃和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查進度,科學有序提升鐵路和水路運力。對符合運輸結構調整方向的鐵水聯運、水水中轉碼頭、貨運鐵路及鐵路專用線等建設項目,納入環評審批綠色通道。新、改、擴建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建設項目,應盡量采用鐵路、水路或管道等運輸方式。依托鐵路物流基地、公路港和內河港口等,推進多式聯運型和干支銜接型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加快推進集裝箱多式聯運。加快推進液化天然氣(LNG)罐式集裝箱多式聯運及堆場建設。推行貨運車型標準化,推廣集裝箱貨運方式。推進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和城市軌道“四網融合”,試點開展高鐵快運等。推進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支持利用城市現有鐵路、物流貨場轉型升級為城市配送中心。鼓勵支持運輸企業資源整合重組,規;、集約化高質量發展。完善過境西安貨運車輛避讓西安繞城高速制度。(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西安鐵路監督管理局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公安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參與)

    (十三)優化運輸車隊結構。

    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汽車及甲醇汽車。加快推進城市建成區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車輛采取新能源、清潔能源汽車或甲醇汽車,使用比例達到80%。其中,2019年底前,關中地區各市建成區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車使用比例達到80%。積極推廣應用新能源物流配送車。加快充電站及甲醇加注站建設,優先采用新能源汽車、甲醇汽車和達到國六排放標準的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汽車。港口、機場、鐵路貨場等新增或更換作業車輛主要采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在物流園、產業園、工業園、大型商業購物中心、農貿批發市場等物流集散地建設充電站和分散式充電樁。優化承擔物流配送的城市新能源車輛的便利通行政策。(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民航西北地區管理局、省郵政管理局參與)

    五、清潔油品行動

    (十四)加快提升燃油質量標準。

    全面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停止銷售普通柴油和低于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取消普通柴油標準,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軌”。(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商務廳參與)

    (十五)健全燃油和車用尿素管理制度。

    開展燃油生產加工企業專項整治,依法取締違法違規企業,對生產不合格油品的企業依法嚴格處罰,從源頭保障油品質量。禁止以化工原料名義出售調和油組分,禁止以化工原料勾兌調和油,嚴禁運輸企業和工礦企業儲存、使用非標油。(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參與)

    (十六)推進油氣回收治理。

    2019年,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基本完成油氣回收治理工作。年銷售汽油量大于5000噸的加油站,2019年底前完成油氣回收自動監控設備的安裝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開展儲油庫油氣回收自動監控試點。(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參與)

    (十七)強化生產、銷售、儲存和使用環節監管。

    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儲存和使用不合格油品、天然氣和車用尿素的行為,依法追究相關方面責任并向社會公開。開展油品常態化監督檢查,在生產環節年抽檢率達到100%,銷售環節年抽檢率達到80%以上,儲存環節抽檢率達到60%以上。組織開展清除黑加油站點、非法流動加油罐車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生產銷售不合格油品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加強使用環節監督檢查,從柴油貨車油箱、尿素箱抽取樣品進行監督檢查。關中各市每月抽檢數不少于10例,其他市每月抽檢數不少于5例。(省市場監管局、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參與)

    六、保障措施

    (十八)加強法規和政策保障。

    修訂完善《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適時制訂《陜西省移動源排氣污染防治條例》等法規。(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司法廳參與)

    將機動車生產或進口企業、發動機制造企業、污染控制裝置生產企業、排放檢驗機構、維修單位、運輸企業、施工單位、汽柴油及車用尿素生產銷售企業等違法違規信息,企業未依法依規落實應急運輸響應等重污染天氣應急措施的信息,以及相關企業負責人信息,按規定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陜西),實現信息公示和共享,并將嚴重違法失信主體列入行業黑名單,實施跨部門聯合懲戒。(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西安海關參與)

    (十九)加強稅收和價格政策激勵。

    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繼續落實對節能、新能源車船減免車船稅的政策。研究建立柴油車加裝、更換污染控制裝置的激勵機制。(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財政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稅務局、省交通運輸廳參與)

    完善價格政策,鐵路運輸企業完善貨運價格市場化運作機制,規范輔助作業環節收費,積極推行鐵路運費“一口價”。建立完善飛機使用岸電的供售電機制,降低岸電使用成本。加大對機場岸電設施建設和經營的支持力度,鼓勵岸電設施經營企業實行岸電服務費優惠。(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民航西北地區管理局、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參與)

    (二十)加強技術和能力支撐。

    支持節能減排技術研發。支持研發傳統內燃機高效節能減排技術,提升發動機熱效率,優化尾氣處理工藝;支持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性技術研發,開展動力電池、信息融合等技術攻關。(省科技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民航西北地區管理局參與)

    加大資金投入,重點支持機動車、工程機械及船舶的環境監控監管能力建設和運行維護,以及老舊柴油貨車淘汰和尾氣排放深度治理。對淘汰更新老舊柴油貨車、推廣使用新能源貨車等成效顯著的市,省級有關部門在安排相關專項資金時予以傾斜。加強基層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力量建設,提高監管執法專業化水平。2019年底前,各市達到機動車環境管理能力建設標準要求;2020年底前,在重要物流通道建成空氣質量監測站,重點監控評估交通運輸污染情況。大力支持港口和機場岸基供電,對于港口、鐵路、機場等特殊領域的新能源動力作業機械,加大技術研發和改造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快推進鐵路電氣化改造及老舊機車更新換代,加大機場場內車輛“油改電”工作支持力度。有效提升車船用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研究制訂物流通道沿線天然氣加注站建設規劃。(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民航西北地區管理局、西安鐵路監督管理局、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參與)

    (二十一)加強獎懲并舉和公眾參與。

    加強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年度和終期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考核。對工作不力、監管責任不落實、問題突出的市,由省生態環境廳公開約談市政府負責人。將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納入省級環境保護督察范圍。對于生產、進口、銷售不合格發動機、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車用燃料、車用尿素,以及排放檢驗弄虛作假的行為,嚴懲重罰,涉嫌違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公安廳參與)
    利用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加大移動源污染防治工作宣傳活動,加強法律法規及政策宣傳解讀。通過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等方式,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和監督移動源污染防治工作。教育引導駕駛員和機械操作員樹立綠色駕駛(作業)意識,提高購買使用合格油品和尿素、及時維護保養的自覺性。各市要建立有獎舉報機制,鼓勵市民舉報冒黑煙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通過生態環境部門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曝光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違法行為。(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交通運輸廳、省教育廳、省廣播電視局參與)

    各市政府是落實本實施方案的責任主體,要層層壓實責任,認真監督落實。省級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切實落實本行動方案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省生態環境廳和有關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定期調度和監督檢查,重要情況及時報告省政府。

    附件:各市高排放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任務分解表

    各市高排放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任務分解表

    地 區

    2018—2020年總任務量

    2019年底前應完成的累計淘汰量

    柴油貨車

    (關中6市區淘汰國三及以下營運中重型柴油貨車總量90%以上,其他市淘汰總量的30%以上)

    老舊燃氣車 (油改氣)

    國三及以下營運柴油貨車累計淘汰量

    其中重、中型柴油貨車累計淘汰量

    (關中6市區淘汰總量80%,其他市淘汰總量的25%)

    老舊燃氣車累計淘汰量

    西安

    47000

    10000

    37600

    31475

    8100

    寶雞

    9000

    3000

    7200

    5747

    2700

    咸陽

    11000

    1000

    8800

    7825

    1000

    銅川

    5000

    400

    4000

    3875

    320

    渭南

    20000

    2000

    16000

    14695

    1600

    延安

    2300

    300

    1840

    1246

    240

    榆林

    10500

    2000

    8400

    7480

    1000

    漢中

    2900

    380

    2320

    901

    304

    安康

    700

    300

    560

    250

    240

    商洛

    700

    20

    560

    189

    16

    楊凌

    900

    600

    720

    670

    480

    合 計

    110000

    20000

    88000

    74353

    16000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偷看各类wc女厕嘘嘘近距离_偷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_偷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奇米网_福利